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古书《山海经_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凶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而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其名可比喻贪婪之徒,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为“老饕”。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饕餮还是上古四凶之一,是贪婪的象征,其纹饰常被绘在食器上。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被认为是描绘饕餮的兽面。在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就有饕餮纹这种纹饰。饕餮纹这个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命名的。因为饕餮的形象贪婪凶残,所以古人也用它来形容贪婪凶残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有这样的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 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西晋杜预对此作的注释是:“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再后来,由于饕餮纹经常出现在古代的食器、酒器上,饕餮贪吃、贪恋美食的特点得到了强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这时的老饕已少了几分凶残,更多了几分贪吃的可爱。时至今日,人们把喜欢美食的人称作饕餮之人,喜好美食的朋友也被称做“饕餮族”,说白了就是吃货,但是已经基本没有贬义了。
中国古代并没有直接用五种动物来代表“仁、义、礼、智、信”。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句话中的“仁、义、礼、智、信”理解为“五常”,即儒家所推崇的五种基本道德准则,那么可以认为这五种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些道德准则。
1. 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
这里所指的动物是鹿和蜂。鹿得了草会呼唤同伴一起来吃,这是“义”的体现,蜂看到花朵也会召集同伴来采蜜,这也是“义”的体现。
2. 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
这里所指的是羊和马。羊羔会用跪拜的方式哺乳,马也不会欺辱母马,这些都是“礼”的体现。
3. 蜘蛛罗网以为食,蝼蚁塞穴以避水,“智”也。
这里所指的是蜘蛛和蚂蚁。蜘蛛会织网捕食猎物,蚂蚁会堵塞洞口以防水淹,这些都是“智”的体现。
4. 鸡非晓而不鸣,燕非社而不至,“信”也。
这里所指的是鸡和燕子。鸡不是到了天亮就不再打鸣,燕子不是到了春天就不再回来,这些都是“信”的体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本文来自作者[寄秋]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mingliaocheng.cn/liao/4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寄秋”!
希望本篇文章《饕餮是什么样的动物 为什么把贪吃的人称为“饕餮之徒》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古书《山海经_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凶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这种怪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