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归纳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指导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7.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认识论(2个)
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6个)→核心观点:矛盾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带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举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举例: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八个统筹”等)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7.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状态)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方面确方法。
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我们要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联系。
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3.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看问题,主体、主流、性质、本质、方向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制度,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
15.辩证否定观原理[新]→核心是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 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四)社会历史观(2个)
注意点:(唯物论中意识、认识论中认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意识、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民生)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⑤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⑥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五)人生观、价值观(4个)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4.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六)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①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内容: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学说,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领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发展规律,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②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
③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与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④方法论的要求不同。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你算问对人了,本人是一名政治教师
唯物论:你只需记住六个字即可。物质、意识、规律
一、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六、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七、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例题
某大城市郊区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有着丰富的种菜经验,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民改种粮食,结果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该地区的上级部门要求增加粮食生产的文件精神不天文数字合本地实际,命令农民改种菜为种粮,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 上级领导下达错误的文件,某地领导错误的命令,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正体现了这一点。
本文来自作者[书生惜雪]投稿,不代表金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nmingliaocheng.cn/liao/154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金桥号的签约作者“书生惜雪”!
希望本篇文章《谁有高中政治必修四的总结》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金桥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归纳(一)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